- 权威性殡葬行业盛会
- 国际性交流交易平台
- 超强势媒体传播阵容
行业新闻 » 北京免费海葬已排到2025年?能否接受,最好先了解它的历史和利弊
刚过完清明节,关于殡葬和祭扫的话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昨天早上我就看到一则新闻:北京免费海葬已排到2025年。
虽然中国人普遍有着“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但是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与改变,海葬作为一种文明节俭的殡葬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接受。不一定葬“入土”才是“为安”,“入土”的本质是回归自然,海葬同样可以达到“为安”的目的。
根据调查,认同海葬的人们普遍认为:人类最初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源于海洋。因此,回归大海是理所当然的事,海葬源于回归自然的渴望。大多数希望被埋在海里的人都是非宗教性的,他们对葬礼仪式和墓地也不那么严格。生与死的规则是死亡是一切的终结,他们个人的人生观的特点是坚持死后不必去墓地。
这对于子孙后代,其实是非常便利的,他们不必再去传统的真实墓地去祭扫,或许思念已故亲人的时候,只需要去海边看看,或者在网上浏览献花就可以了。其实人死之后谁也不知道会怎样?对于生者来说,无非是找一种方式来寄托哀思。
有朋友问我:百年之后,你能接受海葬吗?我想,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或许我们应该先去了解海葬的方方面面:包括它的历史、申请方式,以及利弊,再做决定。
说起来,海葬的历史其实十分久远,早起源于北欧海盗,并成为海上最古老而哀痛的仪式。海葬最初的仪式十分简单:小船载尸,挂上风帆,乘着落日的余晖,驱使西行,任其在大海中漂游。
后来,在逐年的演化中,海葬开始被军队所用,早年,舰上人员死亡的时候,若尸体无 法运回陆地安葬,他们则会在海上举行海葬仪式。
过去,海葬的仪式相对简单,一般是根据当时的现有条件而临时决定的。
如今,宣读祭文,举行默哀礼,亲属用白色丝带系住可降解骨灰罐,再捧上一捧菊花敬献在降解罐上,在鲜花和亲人的祝福声中,降解罐被缓缓放入大海——便是海葬的大概过程。就这样,茫茫沧海寄情思,将骨灰沉入大海,也就完成了死者生前投怀碧海,魂归自然的遗愿。
上次,我带儿子去周邓纪念馆参观,展厅里有个屏幕里提到了总理和邓妈妈都选择了海葬的感人事迹,我们看后内心十分触动。总理一生崇尚节俭,生前常穿带补丁的衣服,就连死去也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实在是令人敬佩。
当时,我似乎跟儿子说过,我能接受这种方式。可是我也知道,一个十岁的孩子,未必会记得我随口而说的一句话,况且出嫁随夫,生死相随,按照传统,我百年之后,还是要和丈夫合葬的。光我自己同意,还是会让孩子为难,所以还是随便儿孙去安排吧。人死如灯灭,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又有什么区别呢?
选择海葬的好处,多半是对子孙有利的,他们不用再跋山涉水地回到老家或者郊区的墓地,甚至可以选择在网上祭扫。
这让我想到,老公这次清明前,本来是打算回老家给我公公扫墓的,可是老家居然下雪了,导致这边的长途大巴也停运了,上次我们在高速遭遇车辆故障后,他还是心有余悸,短时间内不愿再开长途了,导致他最终也没能回去。其实过年我们已经扫过墓了,不回去也没什么不妥。或许是因为他学生时代跟父亲待的时间长,所以感情比较深吧。公公去世后他反倒是经常回去,也许是想把对公公的遗憾,在婆婆身上得以弥补吧。
虽然我对于祭扫有不同的意见,但我理解他的心情,也尊重他的选择。像我这样,身为女子,甚至比大部分男人都洒脱,能把很多事情看淡的,毕竟是还是少数。
清明前一天,不光我们没能回去,就连住在县城的婆婆和姐姐也因为路况不好,无法回老家。可是老公还牵挂着公公的墓,担心下雨渗水之类的问题。好在他还有个大姐夫住在村子里,他叫了几个人冒着雨雪,过去安顿了一下。老公听说后,很开心地跟我炫耀了大姐夫的好,我回答他:“爸妈还是挺有福的,有两个好女婿,你可学着点吧。”他听后一声不吭。
不得不说,我公公是幸运的,子女们在他生前,说得上孝顺;在他死后也缅怀他。可如果是身在遥远的外地或者国外的,近处又没有认识的人,又该怎么办呢?如果不能回去,难道就是不孝吗?个人认为孝顺还是要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如果活着不孝,死了再怎样表达孝意,都是可笑的。
像我们这种,在老家有山地可以随便使用的还好,在大城市买块好的墓地,需要花费天价巨资,而且还只是几十年的使用权,两代人之后如果没有人给续费,可能就会被墓地管理者给处理了,再把这块墓地重新给卖掉。
以上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如果祖上没有留下可以安葬的山地,又没钱在大城市买墓地,或许经济实惠的海葬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然而,据我了解,虽然海葬可能成为未来的一种趋势和选择,可是目前还是比较小众的。人们在选择这种方式之前还是会有很多纠结,有的是出于无奈,有的是因为没钱,有的是不想给儿女添麻烦,等等。
海葬最大的挑战还是:它留痕之地太过于宽阔,没有一个固定的特殊空间来让人纪念,所以它对普通人的思维是个巨大挑战,它很容易让人感觉一旦骨灰洒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因此,海葬之类的生态葬,事后为逝者确立一个可以纪念的地方,或许才能真正实现生死两安。现在海葬“把骨灰放入降解罐里,再投入大海”,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海葬并不是居民就可以随意到海边把骨灰洒到海里的,它是需要提前申请和预约的,也不是完全免费的。比如,北京的海葬只对本地户口的居民免费,需要提前进行预约,集体乘船出海,进行海撒。预约等候时间大约1年,目前北京的海葬已经约到2025年了。不少地方还出台:本地户籍选择集体海葬,还有1000元~6000元不等的海葬补贴。
不过,外地户口的,好像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另外,私人订制的海葬费用则在千元到万元不等。
海葬报名流程大致如下(参照当地规定)
第一、居民携带身份证及逝者骨灰,到殡葬服务中心办理海葬登记。
第二、海葬服务中心根据海葬骨灰数量及相关登记要求确定海葬时间,以发信或公告的形式,告知缴费时间和地点。
第三、居民收到信件或海葬消息后,按照规定时间到海葬服务中心办理缴费手续并领取海葬活动须知。
第四、居民按照海葬流程须知内容,按时到指定地点乘车、乘船,前往指定海葬海域参与海撒活动。
另外,海葬服务中心在每个殡仪馆内设有代办处,分布在市区的殡葬服务部各网点也可代办登记。
选择海葬后,祭祀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种是:可以报名参加每年的海葬活动,登船随行,到时会免费提供鲜花,但祭祀需要自行承担船费等。
另一种:家属可以在网上祭祀,操作类似于“QQ空间”,可以在网上点击赠送鲜花,赠送祭品等,这些都是免费的。
我的一个朋友曾对我说,每次他回老家都挺为难的,因为他的妈妈是基督徒,是不让烧纸和跪拜的,而他的爸爸又很传统,认为他好不容易回来一次,应该去祭祖,去爷爷奶奶的坟上看看。他真不知道是应该尊重母亲的宗教信仰,还是体贴父亲的敬祖之心?父母百年之后肯定会合葬在一起,到时他是应该烧纸还是献花?还是选择给母亲鲜花,给父亲烧纸?他说他挺难的。听说国家现在有一些海葬鼓励政策,他说他准备在适当的时候,跟父母普及一下这种方式,到时看看他们能不能接受?如果父母能够接受,他也就因此少了很多难题。最终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勇气跟父母说这样的事情?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个人十分认同:“亲人啊,我们永远还念你!虽然你魂归大海,但我们知道你曾来过这世间,你曾爱过这世界,如今你选择这样的方式离去,正是你对这世界最后的担当!”或许这就是对海葬的最好诠释吧。
不知道大家能否接受海葬这种方式?不妨留言发表您的不同看法。


北京昆妙会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据海网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