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地农村走走,不难感受到移风易俗带来的文明新风:喜事新办的多了,厚养薄葬的多了,勤俭节约的也越来越多……种种喜人的变化自然离不开各级政府大力开展的移风易俗工作,但是一些地方表现出的急功近利式移风易俗应当引起警惕。
何谓风俗?就是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既然是长期、自然形成的,必是为大多数人主动或被动遵循的,其韧性和惯性都不容小觑。移风易俗表面上看,改变的是人们的行为习惯,但实质上改变的是价值观念。而价值观念是与各地的经济水平、生产方式、消费习惯和邻里关系等密切相关。也就是说,移风易俗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且困难的过程。
不做好应对困难和打硬仗的准备,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就很容易落入简单、粗暴、不切实际的套路中。比如,近几年,多地在清明节前出台禁止生产销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相关规定,但大多在一片争议声中沦为一纸空文;有的地方把移风易俗定为当年的重点工作,对宴席标准、集体婚礼率等作出明确规定,有的甚至与低保资格、养老补贴等相关联,最后在一片“管得过宽”的质疑中不了了之。
急功近利式移风易俗短期内可能效果明显,但因为没有获得群众的普遍认同,难以形成长效治理机制,一旦政府管控的力度小了,工作重心转移了,这项工作可能就逐渐偃旗息鼓,歪风陋习也很可能卷土重来。
事实证明,移风易俗工作一定要徐徐图之,政府要拿捏好“姿态”和“尺度”。在工作推进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政策引导,采用人性化、科学化的措施,提高民众对陈规陋习危害的认识,让他们意识到,移风易俗是移“歪风”易“低俗”,绝不是一刀切式的“这不许”“那不许”,同时要向其展示“新样本”,算好经济账,在充分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引导群众逐步转变观念,持之以恒才能形成新的风俗。
但徐徐图之不是放任自流。不能以“法无禁止皆可为”为借口,变相懒政、不作为。政府应该充分发挥村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利用“道德红黑榜”“评选文明户”“文明积分”等奖惩机制,以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群众在实践中破除老旧观念、提升认识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乡村建立内生纠错机制,鼓励村民自觉改变,这比急功近利式的移风易俗更长效。
(转载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