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把“殡葬” 界定为人类安置同伴遗体的一系列程序、仪式的文明记忆活动,是基于人的本性出发而如此定义的。人类为什么要通过一系列程序、仪式来安置同伴遗体,就是因为人类有信仰,大多数人崇尚“灵魂不灭” 的思想,他们要记住死者,记住死者与生者在家庭、生活、工作、交往等方方面面的联系,这样才出现殡葬文化与殡葬行业。
人类文明的记忆活动有两大载体,一是史书,一是殡葬。具体说是坟墓以及与坟墓相关的建筑物如纪念碑等。史书的记忆功能,众所周知,主要有三点:保留人类记忆、传承文化遗产、提供历史借鉴。那么,坟墓的记忆功能有哪些呢?
笔者认为,坟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埋死人的地方,坟墓是记忆死者的地方。人们每年特定时间如清明节上坟扫墓,就是要强化生者对死者的记忆。如果一个子女,在每年的清明节都不能到死去父母的坟墓去扫墓,那么,他(她)会很快遗忘父母。人是很容易遗忘的动物,中国文化从商代开始就特别重视通过祭祀活动来保持对祖先的记忆。后来设立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 也是通过祭祀来强化人们对已经安葬的死者的纪念或记忆。现代人因为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压力,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遗忘已经死去的亲人, 而一年一度的清明节能够提示他们到墓地去怀念亲人。在国家组织的公祭活动中,如祭黄帝陵、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等活动,都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明记忆活动。如果我们不通过南京大屠杀纪念碑这类记忆建筑物来固化我们对民族灾难的记忆,中华民族能够持续地生存下去吗?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是通过这种记忆方式一代一代地延绵下去。
坟墓记忆死者的另一形式是墓志铭,墓志铭不仅能够记住死者的姓名、生平等自然情况,还可以记载死者的品德、业绩等价值情况。在历史长河中,由文字书写的墓志铭其记忆功能比物质材料建筑的坟墓的记忆功能要强大得多。比如唐代很多人的坟墓早已不存在了,但是他们的墓志铭还在, 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唐代墓志铭汇编》《唐代墓志铭续编》了解这些死者。因此,我们在殡葬活动中要特别重视墓志铭的写作与保存。有人说,墓志铭是公墓的灵魂。笔者完全赞同这种提法。
坟墓、纪念碑、扫墓、墓志铭等记忆形式的存在,是人类作为类型化存在而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在与人类遗忘毛病的斗争中,我们要记住,殡葬行业在某种角度来说是从事强化文明记忆活动的行业。
从这个意义上讲,殡葬业是人类伟大的历史学的一部分!
每一位从业人员没有理由不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