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威性殡葬行业盛会
- 国际性交流交易平台
- 超强势媒体传播阵容
行业新闻 » 大众日报:深化移风易俗 倡树文明新风 防止“一刀切”


禁止制造、销售殡葬用品;婚礼、丧事的参加人员须为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及近姻亲……近来,推进移风易俗,一些地方用力过猛,搞“一刀切”,脱离实际、不近人情,成为舆论焦点,引发质疑。

不可否认,高价礼金、人情攀比、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增加群众负担,违背习俗初衷。下大气力推进移风易俗,可谓正当其时。但在这一过程中,绝不能不顾实际、简单粗暴地搞“一刀切”。否则,看上去工作容易推进了,实际上却留有隐患。不分好坏,不分轻重缓急,一股脑“破除”,势必会伤害群众感情,甚至引起群众反感,给推进移风易俗制造新矛盾新困难。

移风易俗,不完全是新风和旧俗的简单更替。一些传统习俗,比如清明祭祖等,传递着朴素真挚的情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传承传统文化、成风化人,具有重要意义。对这些风俗,不加区分一扫了之,就等于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

风俗之变,非一日之功。移风易俗,不能急躁冒进。更何况,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对新风尚的接纳程度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比如,相较于年轻群体,老年群体对旧习俗更为看重,改变他们的观念和行为,需要循序渐进;有的地方人员流动频繁,思想观念更为开放务实,引导人们践行新风尚更易操作,等等。所以说,推进移风易俗既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又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把握好节奏和力度。

防止“一刀切”,关键一招是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多听听群众意见。哪些风俗应该改,哪些风俗不该易,风俗又该怎么移,群众最有发言权。现实中一些“一刀切”举措,往往和当地干部缺乏调研、脱离实际密切相关,是想当然、“拍脑袋”做的决策。多到农村走一走,多到群众中问一问,了解群众诉求和期盼,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拿出的举措才有针对性,才符合实际情况、契合群众需要。比如,沂水在推进殡葬改革之前,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调研,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而有了后续切实可行的举措,也因此成为全国殡葬改革典型。

总之,科学的移风易俗,讲究润物无声,注重策略性、精准化和人性化。只有这样,陈规陋俗才能逐渐消失在历史尘埃里,好风尚才能蔚然成风。



(来源:大众日报 2024-10-05)


北京昆妙会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据海网络    
返回顶部